丁涵 丁安琪 |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展望未来——“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综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研社国际汉语 Author 丁涵 丁安琪
提 要: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 年10 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50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涵盖事业困境、学科困境和学院困境,中国和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是突破困境的最大保障;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路径包括处理好事业发展、学科发展与学院发展的关系,促进新时期教育教学模式转型;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建设与发展须完善系列标准建设,推动标准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应该对接各国师资实际需求,分清不同阶段培养任务,提升本土教师“造血”功能,建设国际中文教师共同体。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困境;机遇;挑战;转型发展
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迅速发展,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但2020 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可谓机会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 年10 月23 日,为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 周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主办的“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32 所高校与机构的5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构建开放、包容、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共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大计,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论坛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聚焦以下五大议题: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路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与发展和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发展。
一、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吴勇毅做总结发言时,将与会专家对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概括为事业困境、学科困境和学院困境。
(一)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困境
专家们所讨论的事业困境可以具体分为近期困境和远期困境。近期困境主要是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着“中文教师出不去、国际学生进不来”的困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给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另外,还有疫情导致线下到线上的教学模式转变引发的教学适应性和教学效果问题。远期困境涉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远景,即怎样才能保证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能够长远发展。
疫情是各个学校面临的同一困境。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谈到疫情之下,来华留学生招生人数断崖式下跌。北京大学赵杨证实了这种招生人数的下跌。他提到北京大学疫情之前每学期有来自50 多个国家的六七百位留学生,目前只有参与线上授课的120 名学生。他担忧疫情过后,这些学生适应了线上教学模式后是否还会回归线下教学。福建师范大学林新年介绍其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时面临时差、一些国家网络条件差等问题,认为网上教学效果完全不如线下。武汉大学于亭也不看好线上教学,认为线上教学导致教学质量急剧下滑,线上教学不宜作为应对困境的措施大规模展开。一旦线上教学完全展开,疫情结束后可能无法组织学生回到课堂,教学模式因此会改变。厦门大学耿虎总结了国际中文教育的三大困境:一是目前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发展受阻,二是百年不遇的疫情打乱了整个教学生态,三是作为人才支撑的专硕培养亟待科学规划与建设。暨南大学曾毅平总结了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包括负面的国际环境对海外华文学校发展生态的影响,“ 三教”水土不服尚未妥善解决,新生代学习主动性欠缺,中文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足,以及疫情导致实体课难以开展,引发生源缩水和部分华校关闭等。
专家们普遍认为,线上教学效果确实不如实际在学校切身了解中华文化。虽然学校在线上教学课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还是期望疫情早日结束,以便进行线下面对面教学。
(二)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困境
吴勇毅指出,讨论学科建设时须区分教育部学科目录中的学科和针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科。前者是指学历生培养的专业学科,即狭义的学科;后者则是大学科,即广义的学科。讨论学科建设一般是讨论大学科学理的建设。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困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名称不统一,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或“国际汉语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令人困惑。中国人民大学李泉认为,学科名称不是大问题,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问题。由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存在多元化、跨学科特点,因此学科名称也应是多元化的,不能简单地统一,只能在实践中慢慢走向统一。
二是学科的定位不明确。上海财经大学孙冰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定位和归属问题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本、硕、博三个层级分属不同学科门类,起初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即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后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又在拓展争取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她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尚不到谈是否算一级学科的时候,其作为二级学科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在我国现有的学科布局中,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在教育学等领域又处于什么位置的困境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困扰着现有国际中文教育各学科点所在院校。浙江师范大学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尚不明确,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只有真正弄清了其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确定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或领域,才能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抓住核心问题加以突破。
三是学科的基础或支撑不清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内涵、面向群体,以及具体的学术内容是什么?于亭认为,现在的社会分工和学术分工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展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应该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泛学科、多学科互动的,纯粹依靠中文研究和外语研究不足以支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全部内涵,还要纳入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如何通过协作方式形成新学科,既是困境,又是契机。云南大学李伟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区域性,因为中文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推广时面临不同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或方式。
四是学科被边缘化的问题。不少学者都察觉到在国家推行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在各个学校不被重视,被边缘化。李泉觉得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多年的一大挑战是来华人员非学历教育没有被重视,但实际最能体现本学科特点与汉语汉字教学特点的就是非学历教育,一切理论、方法、理念、基础,真正能用的模式都在非学历教学。
(三)国际中文教育的学院困境
学院的困境是有关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目前学院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院名称五花八门,学院的情况千差万别。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在开幕式上说,全国学院的名称都不太统一,如华东师范大学叫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以前叫对外汉语学院),有的叫海外教育学院,有的叫国际交流学院,还有的叫国际交流文化学院,估计加起来有十几个。吴勇毅将全国国际中文教育类学院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类似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那样的学院,基本上是语言生为主;第二类是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那样的学院,汉语教学主要是全校的公共汉语教学;第三类是既有中文也有外文的各种学院,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不同类型的名称代表了学院的不同特色。南京大学曹贤文提出,可否让语合中心加以推进,全国统一改称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二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堪忧。关于人才培养困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汉硕生的培养方面。苏州大学曹炜从本校实际出发,指出学生招生就业问题和汉硕生论文撰写和评价等都存在问题;复旦大学吴中伟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硕和专硕尽管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但是都应该兼顾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王辉、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东北师范大学金晓艳等还提出了目前专业博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等也不够明确。
三是教师发展空间不足。曹炜、孙冰、北京外国语大学朱勇、华中科技大学骆琳等都提到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论文难发、项目难拿、职称难评等问题,呼吁应给予国际中文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更科学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以及更多的学术资源。
(四)困境的突破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专家学者对突破方向各抒己见。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书记强调中国是未来,中文是未来,这是国际中文教育突破困境的最大保障。华东师范大学叶军、吴勇毅都指出疫情和国际政治环境虽一时无法改变,但中国的发展能够引领国际中文教育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吴应辉、南开大学王立新等都指出中文在全球有强大的需求,吴应辉还提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即抓住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机遇期,抓好学科建设,组织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二是处理好事业和学科的问题,重点是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力争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能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或独立设置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三是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问题,着力加强在线教育,拓展海外教育市场,调整资源配置,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中文教育。同济大学孙宜学认为,应从全局角度审视和统筹谋划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具体包括四个着力点,即工作方法变粗为细,发展方式变同为异,文化交流变守为弃,资源投入变散为聚。
总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抓好内功、外谋发展,相信国际中文教育的春天终会到来。
二、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路径
专家们在讨论中提到的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路径主要有处理好事业发展、学科发展与学院发展的关系,促进新时期教育教学模式转型。
(一)处理好事业发展、学科发展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学科与事业的双重属性。国际中文教育首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担负着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金晓艳认为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应当热爱自身事业,须坚定不移地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事业的发展有赖学科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学科、学院发展了,才有事业的发展。吴中伟认为,学科发展可能与学校的定位、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学院自身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要与学校专业评估等有机结合起来。王立新提出,在强调新文科建设和跨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可以与传播学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新的学科内涵重新思考。
山东大学马晓乐汇报了该校国际中文教育探索转型的案例。山东大学面向该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国际中文教育微专业,在微专业内建设了十门左右的课程群,学分在18 到25 学分之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这一举措反响非常好,使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获得了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门知识和胜任力训练,扩大了国际中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增进了学校职能部门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更好地嵌入综合性大学和新文科建设体系中。
(二)促进新时期教育教学模式转型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宋永波副书记指出,为适应疫情之下在线教学的常态化,语合中心的一个关注点和着力点是推动国际中文在线教育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效借助新的技术来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哈尔滨师范大学张晓涛认为,在线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做调整,比如“中文+ 职业技能”“中文+ 专业知识”的培养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辽宁师范大学曹儒指出,在线教育中要注意吸引学生保持对中国的兴趣,以便疫情结束以后到中国来学习。林新年认为,今后教学模式的主流将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开设短小的微课程,方便碎片化学习。
除了由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转型外,专家们还提到由国内教育向国际教育的转型。吴应辉指出,要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问题。虽然当前国内中文教学萎缩了,但要看到99% 的学习者遍布世界各国,应当拓展海外教育市场。由于在线教育已经广为接受,因此应当着力加强该方面建设,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使国际中文教育实现较大的转型升级,这是推动中文和中国走向世界和未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发达国家教育资源丰富,因此不需要我们投入太多,但是发展中国家师资、教材都稀缺,我们需适当调整资源配置,多支持发展中国家中文教育。王立新认为,应思考怎样密切结合国内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学。
三、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专家们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要明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涵、认清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正视学科的特殊性、完善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
(一)明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涵
吴应辉认为,进行学科建设与发展,首先要搞清楚学科建设与发展到底指什么。学科建设少不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包括项目和成果,还少不了人才培养,尤其在今天,立德树人已成为一切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当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耿虎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应拓宽视野,充分汲取对外汉语教学、华文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既有的相关积累,创新协同发展。
(二)认清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
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界内部首先应该对本学科的属性、定位、内涵与外延等达成相对共识。内部达成更多的共识后再与外部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对话,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帮助提高学科的地位,让我们所做的工作能有更高的彰显度。赵杨认为,在中国国情下,学科定位直接影响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国际中文教育是交叉学科,一定是有主有辅,这个“主”一定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吴应辉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目前在国家学科体系中不是一个学科,只是一个专业学位类别,但要把它当作一个学科来建设,其属性是交叉学科,是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同时还包括了历史、哲学等为辅的多个学科,未来应力争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华东师范大学张建民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王立新提出“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中心,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专业为两翼学科并列”的观点,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是中文语文教育,以语言学为一翼,跨文化交际为另一翼,需仔细思考能辐射其内涵的学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赋予学科新思考。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和华文教育三大部分。吴勇毅将学科外延概括为三大块:外国学生的非学历教育、培养教外国人的中国学生的教育以及外国学生的学历教育。内涵是以中国的语言文字为基础和核心的中华文化教育。王立新提出“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中心,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专业为两翼学科并列”的观点,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是中文语文教育,以语言学为一翼,跨文化交际为另一翼,需仔细思考能辐射其内涵的学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赋予学科新思考。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和华文教育三大部分。吴勇毅将学科外延概括为三大块:外国学生的非学历教育、培养教外国人的中国学生的教育以及外国学生的学历教育。
(三)正视学科的特殊性
在探讨学科特殊性问题时,李伟提出设定新方式,使用新理念,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从传统学科中突出出来,设定学科建设标准,才能真正成为学科建设的导向。他提议应与兄弟院校结成共识,解决学科特殊性问题,如汉语教学的背景涉及文化问题,汉语教学的环境涉及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汉语教学的技能涉及教育问题等,从而找到学科发展出路。林新年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交叉性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即将虚拟仿真技术用于线上教学,把语言与语言教学问题都变成图像,同时指出由于虚拟仿真技术存在后期维护麻烦、数据处理投入巨大、易受网络攻击等问题,因此他构想由中文联盟或者语合中心牵头,给各个学校分配任务,大家通力协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四)完善学科人才培养
中央民族大学江傲霜认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本、硕、博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且有区别。倘若希望人才培养的效果达到预期,可能还需重新定位并厘清目标。骆琳认为,除了本、硕、博学历生培养外,非学历生的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标准,如果能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引导非学历生向学历生发展,可以给予非学历生教育更好的发展前景。
学者们普遍关心人才培养的标准问题。大连外国语大学陈子骄以汉硕生的论文为例,指出汉硕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类型多样,这有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但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导师、外审专家对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调查报告等类论文的标准和学术要求的理解各执己见。如案例分析类,分析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的学术论文,标准并不清楚;再如教学设计类,有的导师将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设计。她提议通过教指委或者行业内部的交流,形成汉硕毕业论文较为规范的标准,以提升汉硕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吴应辉也建议教指委可以委托某个机构或者个人来组建汉硕生论文评价的专家团队,找出领域内大家普遍认可的导师组成专家,建立国际中文教育论文评价专家数据库,请真正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专家评审论文。骆琳认为,可以建立统一的专硕论文送审平台,但在人才培养中不应该降低评价标准,按照国际中文教育自身设立的专业标准要求,对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会更有利。青岛大学汪运波建议,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推进案例教学,具体可以由专业委员会制定案例标准,开展案例教学比赛等活动,对于经过专业委员会认可的案例可以认定为C 刊相当的水平,从而推出更多案例进入国家专业学位案例库中心。
四、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与发展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建设规范的依据就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完善系列标准建设,其次要推动标准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完善系列标准建设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已有《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系列标准类文件。其中,《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2021 年最新修订颁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目前也正在修订中。
张晓涛认为,需要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系统工程建设,如教师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法建设,注重教师理念和测试评估。吴勇毅指出,标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且须考虑国际汉语标准不能包打世界、覆盖所有国家的实际情况。李泉则认为,应以服务的观念,适当、适度并且不宜过分地建设与发展标准,为他国提供母语国家标准的参考。耿虎呼应,应结合具体国家或地区做好落地工作。
(二)推动标准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丁安琪运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研发与中文课程标准在南非和坦桑尼亚落地本土化的实例,阐明推动标准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重要性。她指出标准建设要与国际接轨,既要与国际统一标准理念,又要尽量与国际通用描述方式保持一致的标准描述语。标准本土化需要注意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有相应的本土教育理念,中文相关标准更应注重中文内容的本土化,考虑如何有机结合中文的教学内容与当地外语教育理念。吴应辉强调,需要甄别中国主导制定、颁布的标准与国别化标准。他提出未来需要在中国标准的引领下,推动世界各国建立国别化标准。因此,需要语合中心牵头,积极对接管理部门,与中外专家合作,鼓励学校参与顶层设计,帮助落地、落实、落细标准。曾毅平明确标准的对接工作是标准推广广为认可的路子。
五、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发展
与会专家针对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出对接各国师资实际需求、分清不同阶段培养任务、提升本土教师“造血”功能、建设国际中文教师共同体等建议。
(一)对接各国师资实际需求
目前中文教师师资主要可以分为中国中文教师师资和海外本土中文教师师资两大类型。
吴勇毅依据汉硕生对口就业率低的现象,提出注意精准对接需求问题,即紧密对接各国需求,做到精准培养。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区位优势,分层次、国别化对接培养汉硕。此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压缩中国学生的招生总量,扩大本土师资的培养数量,帮助缓解本土教师和汉语国际教育专博、专硕就业难度大的问题。金晓艳建议在师资培养上实行订单式培养,保证针对性和未来一直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性。她还建议关注本土汉硕培养的学制问题,切实解决本土教师的实际需求。
(二)分清不同阶段培养任务
叶军认为,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确定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目标。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硕士阶段是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教学能力;博士阶段则是专家教育,重在通过研究形成教育思想。各阶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同质化倾向。赵杨、王辉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也需要突出学术训练。马晓乐提出,需要考虑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提供平台的对接问题。
江傲霜强调,要注重本土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她还表示,提升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多方合作,打造“三位一体”的培训形式,使中方专家、当地高校和中小学在培训体系中各司其职。
(三)提升本土教师“造血”功能
培养卓越的本土教师在国际中文教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吴应辉提出,培养国际中文师资的最佳途径是中外联合培养,培养方式需要能够复制,“输血”不如“造血”。他还认为,对高层次顶层人才的培养,资源投入、重视程度还不够,顶级资源应向博士、博士后层次倾斜。江傲霜补充指出,联合培养的“输入型”教师兼具本土教师和中文母语教师的优势,是教师队伍中高端的形态。这种高质量的中文师资,可以带动当地的本土教师发展。曾毅平认为,国外教师应就地提升学历,可以通过设立海外教学点,就地招生培养,通过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自己办学等形式实现。
(四)建设国际中文教师共同体
吴中伟提出了教学资源本土化和本土教师专业化的互动问题。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有赖于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本土教师;而教学资源的本土化过程,正是本土教师提升专业性的过程。世界各国的中文教师,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并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教师共同体,并实现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六、结语
除了专家们围绕五大议题展开讨论外,语合中心宋永波副书记在此次论坛开幕式上也与大家交流了语合中心近期工作的六大重点方面:一是强化《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推广应用和系列标准体系建设;二是推动支持更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三是加强国际中文在线教育和教学资源建设;四是做好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五是提升中文的国际推广和使用价值;六是做优做强“汉语桥”等传统品牌项目,以之为着力点,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凸显前沿性、系统性、针对性特征,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化危为机的信念。论坛五大议题的探讨视角涵盖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规划理念和微观的案例分析,多元展示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时代需求。论坛旨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同时,推进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发展。
张建民在闭幕式上感慨国际中文教育多年来一直被边缘化,学科定位、内涵、外延都未界定清楚。他在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做了系统性的历史梳理之后,详细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学科与专业、国内与国外三对关系的问题。吴勇毅点评本次论坛有交流、有碰撞、有交锋、有高招,并就国际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做了详细回顾与思考展望。与会专家们一致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高质量、多角度、全方位的头脑风暴式的圆桌论坛。
(本文发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2年第2期,更多文章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移步知网下载)
网页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GZZY202202011&uniplatform=NZKPT&v=5CtGUHv3iSbRJIVVrTLXGseZvrFYFjvoXGhaX-7TNGSFxMvuuH7MhT8oNhSVat2M
2022年第2期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原名《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18/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9716。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认定学术期刊,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单位刊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赐稿,《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编辑部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 专家主题论坛 | 专业建设研究 | 教师培养发展 |
中文教学研究 | 学习者研究 | 学术研究新论 | 二语习得研究 |
中文测评研究 | 海外教学动态 | 国际中文传播 | 新媒体教学研究 |
教学资源研究 | 中文教学漫谈 | 我的中文之路 | 书评/综评/综述 |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期刊订购信息
1.纸质版订阅
①2023年全年预订。通过天猫国华卓越图书专营店预订2023年全年期刊(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②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2.电子版订阅
推荐用户通过知网下载获取。本刊暂无其他电子版销售渠道。
订阅咨询电话:
(8610)88819680
往期精选
1 | |
2 |
编辑 | 赵青 安琪 刘智贤
美术编辑 | 邓屹芃(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期刊官网